编者按:金秋十月,新中国迎来七十五周年华诞。回首往昔,我国人民禁毒事业目标坚定,蹄疾步稳,百折不挠,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本报编辑部特邀请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金野、齐磊撰文,回顾我国人民禁毒事业七十五载砥砺前行、斩除毒患造福人民的光辉征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鸦片烟毒问题仍很严重,成为依附在整个中华民族身上的痼疾。面对仍旧肆虐的鸦片毒祸,新中国在对中华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驱使下,毅然举起了彻底禁绝鸦片、还人民一个朗朗乾坤的大旗,持之以恒地与烟毒进行坚决斗争。一场场禁毒运动遍及全国,有关法律法规相继制定,禁毒机构和禁毒专业队伍陆续成立并不断加强,禁毒宣传和禁毒教育在全民中持续推进。7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禁毒事业取得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禁毒”
展现人民共和国责任与担当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鸦片毒品之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禁烟禁毒运动。
1950年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拉开了新中国第一次禁毒运动的序幕。这场禁毒运动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各地方积极响应。根据运动进程,这场大禁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期战役)从1950年2月开始,到1951年年底结束,以制定法规,建立机构,全民动员,禁种、禁贩、禁吸为主要内容,主要解决了禁种即斩断烟毒的源头,禁贩运即堵住烟毒的流通渠道等两个问题。由于禁吸鸦片问题涉及人员众多,情况较为复杂,虽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大量吸毒人员存在。第二个阶段(即第二期战役)集中在1952年4月以后进行,分为准备、大破案大逮捕、扫尾三个步骤。第三个阶段(即第三期战役)继续深入解决遗留问题,即禁吸戒毒、收缴民间藏毒、各地严防复种。到1952年年底,这场在全国城市与重点地区进行的大禁毒运动,在持续了3年时间后,以收效巨大、影响深远宣告结束。仅以1952年4月以后开始的第二期战役为例,截至当年12月底,在全国1202个重点地区,共发现制造、贩卖、运送毒品的烟毒犯369705名,依据政策共逮捕82056名,占烟毒犯总数的22%;缴获各种毒品(折合鸦片)3996056两;收缴制毒机器235部又15716套,各种贩、运、藏毒工具263459件;并缴获了六○炮两门、机枪5挺、长短枪877支、子弹80296粒、手榴弹167颗、炸弹16个、发报机6部;有近200万名吸毒人员戒除了毒瘾。
1950年—1952年的大禁毒运动,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烟毒泛滥的历史“陈迹”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理,新中国基本上根除了鸦片毒祸,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无毒国”。195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消灭了前人未能消灭的陋习。
自1953年开始,在全国一些尚未进行过禁毒运动,如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以及虽经历了禁毒运动但尚未完全禁绝烟毒的地区,新一轮的禁毒运动开启。全国范围的禁吸戒毒、收缴存毒和严防复种也在继续进行着,持续10余年之久。这些在1952年后才开始或继续进行的禁毒活动,属于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禁毒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50年—1952年禁毒运动的继续与扩大。
经过这场大禁毒运动,全部制毒工厂被依法取缔,所有鸦片烟馆被查封,毒品运输网络被彻底摧毁,绝大部分吸毒者自觉或被强制戒绝了毒瘾,近百年来中国大地上广植罂粟、吸毒贩毒的丑恶现象被彻底地根除了。1950年—1952年的大禁毒,书写了中国禁毒史和世界禁毒史上辉煌的篇章。短短3年,中国为世界禁毒史填补了“人类可以根除毒祸”的空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近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厉行禁毒方针
中国成为世界禁毒斗争的重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毒品问题泛滥加剧,加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毒品问题再次凸显,禁毒工作又一次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在党中央领导下,一场又一场禁毒人民战争在神州大地接连打响,通过颁布法律、完善政策、组建队伍、健全机构,有效遏制了毒品的蔓延,再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彰显了党和国家禁绝毒品、保护人民利益的坚定决心。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已经成为国际禁毒事业的坚定执行者,中国人民已成为世界反毒斗争的重要力量,为国际禁毒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持之以恒:禁毒斗争硕果累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世界毒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且世界最大的毒源地——“金三角”毗邻我国的西南边陲,国际毒贩利用中国通道贩运毒品,加之,我国西南、西北一些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存在的零星种植和吸毒贩毒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等原因,毒品在我国重新泛滥,毒品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面对毒情突现,处于禁毒前哨的云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对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备战、沉着应对,以务实有效的斗争手段,揭开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禁毒斗争的全新一页,云南成为中国反毒斗争的主战场。紧随其后,一些毒害严重的省份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禁毒斗争:甘肃的禁毒人民战争取得了“六个明显下降、两个持续上升”(即新滋生吸毒人员由1999年以前年均新增3600多人下降到2009年均新增300人左右;破获的制贩毒案件由1999年的5100多起下降到2009年的1300多起,下降了74.5%;外流失控吸毒人员由2001年的近6000人下降到2009年的3000人左右,下降了50%;被外省抓获的外流贩毒人员数量明显下降;因毒品引发的刑事案件数量下降,治安案件数量下降;全省吸毒人员戒毒巩固率从1999年的4%,上升到2009年的50%以上;群众对禁毒工作的满意率持续上升,2009年经第三方评估,公众对全省禁毒工作的满意度达91.5%)的显著成效;广东为在东南沿海地区堵截毒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贵州的禁毒工作卓有成效,遏制了毒品的蔓延。全国其他省份的禁毒工作也根据毒情形势演变,随之深入展开。
自1996年开始,全国范围的禁毒专项斗争成为我国打击毒品犯罪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加大了对罂粟种植查禁打击的力度。一方面组织人员踏查,发现罂粟种植立即铲除;另一方面采用飞机航测、卫星遥感等技术和现代化的侦查手段,助推禁种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大了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易制毒化学品出口的国际核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禁毒工作动员力量之广泛、组织之完善、体系之庞大、监控之严密、工作之扎实、缉毒成果之显著都是空前的。以缉毒和对易制毒化学品的核查与管理查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2017年,我国共缴获海洛因51.08723吨、鸦片55289.622千克、大麻17.32919吨、摇头丸1455.51万粒、冰毒类134.7801吨、氯胺酮90.75吨。2018年后,我国在每年公布的《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中不再对缴获的毒品进行细分。自2018年—2023年我国缴获各类毒品总数为263.29吨。1981年—2023年,我国共侦破涉毒案件254.0109万起,逮捕犯罪嫌疑人260.322万名。
在严厉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的国际核查、破获有关易制毒化学品犯罪案件等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以1998年—2013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为例,全国共办理易制毒化学品国际核查件6000多份,涉及易制毒化学品750600.611吨,成功阻止了287批(或单)、21768.87吨易制毒化学品的非法出口。中国政府有效的国际核查工作,防止了大量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禁毒领域取得巨大成果,为世界禁毒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禁毒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群防共治:构筑禁毒斗争的社会防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毒品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构筑起了中国禁毒工作的社会防御体系。
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禁毒工作。通过加强禁毒立法、建立禁毒机构、完善禁毒制度、加大禁毒投入、上下齐抓共管、社会综合治理等多种措施,确保禁毒工作长期、持久、稳定地推进。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991年6月,我国首次召开了专门研究禁毒问题的全国性高层会议,此后每年,公安部和国家禁毒委员会都要召开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禁毒工作会议,分析毒情态势,总结禁毒、缉毒工作,研究解决禁毒斗争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新年度禁毒工作的要求和重点,指导全国的禁毒工作。
其次,逐步完善新形势下中国禁毒工作的方针。在1990年云南省提出“三禁并举、堵源截流、标本兼治”禁毒方针的基础上,1991年6月召开的全国首次禁毒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国家禁毒方针,后又经过多次调整修改,经历了由“三禁”到“四禁”,由“堵源截流”到“预防为本”,由“标本兼治”到“综合治理”这样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最终在2007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方针。这一禁毒方针,是根据我国禁毒斗争的现实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是适应斗争形势变化而调整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禁毒方针。
最后,不断加大禁毒宣传与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国家高度重视禁毒宣传和禁毒教育,确定每年6月为我国的“全民禁毒宣传月”,以每年“6·26”国际禁毒日的集中宣传活动为龙头,充分动员各级宣传、教育、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公安、司法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等各种渠道,通过建立禁毒教育基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禁毒展览、出版发行各类禁毒作品、印制张贴散发禁毒宣传图片和传单、举行禁毒宣传演出、制作播放禁毒新闻和影视作品等多种措施,在全社会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尤其是注重加强对青少年以及涉毒高危人群的禁毒宣传教育,普及禁毒知识,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同时,禁毒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禁毒爱心人士的队伍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禁毒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抓住关键:禁吸戒毒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厉行禁毒方针,通过对吸毒人员的核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戒毒模式、加强艾滋病预防与运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建设规范的戒毒场所等措施,禁吸戒毒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
1992年起,我国大多数省份开始对吸毒者情况进行调查;2000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吸毒人员登记工作的通知》,统一了登记内容,规范了登记工作;自2003年开始,全国各地禁毒部门普遍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2005年,以澄清吸毒人员底数、加快吸毒人员信息系统建设为目标,全力开展了对吸毒人员的大普查活动。通过多年的工作,各地均建立了吸毒人员调查登记制度和药物滥用监测网络,并定期收集数据资料,及时掌握吸毒人员情况。
1988年,中国与联合国禁毒基金会合作,在云南澜沧、瑞丽各修建了一所“药物依赖性治疗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戒毒中心)。至2003年,全国共有强制隔离戒毒所583个,戒毒劳教所(队)151个。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建立了至少700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对查摸到的吸毒人员,通过采取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措施,运用多种戒毒方法,不断加大戒毒工作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2019年年底,全国采取强制戒毒(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劳教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方法,先后对847万余人次实施戒毒管理。为了不断提高戒毒效果,各地还探索新的戒毒模式,引进了美沙酮维持治疗模式。2003年11月,经国家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组批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浙江等5省(自治区)的8个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了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29个省份设立789个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含29辆流动服药车)、600余个延伸服药点,建立起了覆盖毒品危害较为严重地区的维持治疗网络。与此同时,针对戒毒人员复吸率高,难以回归社会的问题,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在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实践中,昆明戒毒模式、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等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模式逐渐形成。
三管齐下:加强禁毒工作制度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积极行动,通过不断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禁毒机构工作体系、加强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逐步构建起中国禁毒工作的制度体系。
我国立法机关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禁毒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先后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毒品犯罪及惩治的内容,对于加强预防和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身心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为规范和加强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
1990年,国家禁毒委员会成立,1998年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禁毒局,全国禁毒机构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1982年,中国第一支专业缉毒队伍“缉毒警察”在云南、广西组建。此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级公安机关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缉毒警察队伍,加强了对缉毒、禁毒专业队伍的建设与禁毒部门的基础建设。1999年,中国禁毒基金会成立。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成立禁毒社会组织700余家,发展禁毒社会工作者2.9万名。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通过政府购买项目方式,培育带动了“中致社”“自强社”“联众社”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禁毒社会服务机构。湖北、贵州、宁夏等地打造了一批以“戒毒中心社区”“阳光工程”“绿荫工作室”为代表的禁毒工作品牌。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禁毒基金会为龙头,省级禁毒基金会、禁毒协会、禁毒志愿者队伍为骨干,易制毒化学品行业协会为支撑,覆盖全社会的禁毒社会化工作体系。
为培养高层次禁毒人才,在这一阶段,云南警官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甘肃政法大学、广西警察学院等14个高校相继开办了禁毒专业,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禁毒专业人才,充实了一线禁毒工作力量。
共同应对:与国际社会合作开展禁毒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大规模禁毒斗争的同时,逐渐认识到加强国际禁毒合作是治理毒品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禁毒合作,使中国与国际合作开展的禁毒斗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一,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禁毒事务。如参加有关国际禁毒公约与组织;参加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等召开的各种禁毒会议;成功举办“万国禁烟会”百年纪念活动,等等。其二,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和促进联合国倡导的亚区域禁毒合作活动。如积极参与围绕“金三角”地区的区域性禁毒国际合作;加强与“金新月”周边国家的禁毒合作等。其三,不断加强双边、多边国际禁毒合作。如与美国、俄罗斯及欧洲、南美洲、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有序地进行禁毒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破获的跨国跨境毒品大案、要案不断增多。其四,重视国际禁毒领域的学术交流。如派出专业人员外出考察学习,进行禁毒人员培训,加强中外禁毒学术交流等。其五,云南省全面启动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替代种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各级政府及民营企业已累计投入资金和实物约15亿多元,为“金三角”地区经济替代、培育毒区健康的经济支柱和提高现代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政府帮助“金三角”地区的替代发展还在全面有序地推进之中。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对易制毒化学品领域非法活动的打击行动,参与联合国倡导的国际禁毒合作项目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禁毒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的禁毒斗争积极、稳妥、有序开展,开展的国际禁毒合作经历了“五个转变”:即由封闭到积极参与的观念转变,由意向商谈向更实际、更广泛的合作领域的转变,在内容和形式上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在实施中逐渐向法治化轨道转变,由严防死守向对毒品生产的源头进行正本清源的改植替代转变。中国的禁毒事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地域上还是人口数量上,都无疑为当今人类的禁毒事业增添了强有力的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奋力谱写毒品治理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新征程中,关乎中华民族兴衰的禁毒斗争不可或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禁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方针、治本之策、责任体系,为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禁毒工作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积极应对国际毒品泛滥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始终在构建与筑牢国家禁毒斗争防御体系上花大力气,始终坚持法律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管齐下的禁毒工作制度建设,同时在创新发展上狠下功夫,提出了新理念,采取了新办法,取得了新成果,我国对毒品问题的治理策略不断推陈出新。
新时代的禁毒工作构建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毒品治理新理念与新格局。我国把禁毒工作纳入到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坚持协同共治,凝聚起禁毒人民战争的强大合力;在戒毒工作上,建立戒毒康复体系,完善戒毒康复平台,常态化开展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充分运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维持治疗等措施,建立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援助、救助服务一体化的戒毒康复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戒毒康复平台;在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秉持平等包容、柔性多元的理念;在深化国际禁毒合作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禁毒合作关系,共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推进毒品全球共治;在强化依法禁毒上,注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毒品问题,大力推进禁毒法治建设,及时出台打击新型毒品犯罪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法律适用性指导意见,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落实到位;在加强制毒物品管理上,严格把住关口,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全环节、闭环式、智能化监管;在针对新型毒品问题上,深化对芬太尼等物质的治理,严密防范研发制造、走私贩卖芬太尼类物质犯罪活动,综合运用监测预警、法律列管、行业监管、打击整治等手段,有效治理新型毒品问题。据媒体统计,截至2024年7月,我国已列管509种麻醉品和精神物质,包括123种麻醉药品、166种精神药品、220种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和合成大麻类物质,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在深化禁毒宣传教育上,坚持“预防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创新方式方法,打造线上线下、传统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禁毒宣传新格局,推广应用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不断提升禁毒宣传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每年约有23万余所学校的1亿多名学生在线接受系统禁毒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了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在禁毒专项行动中,既保持了各个层面的专项打击,又创新了“集群打零”“网上扫毒”等新战法。同时,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注重创新驱动,完善新型查毒禁毒运行模式,加大科技创新应用力度,提升禁毒专业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的禁毒事业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家毒品实验室和5个区域分中心的建成,推进了毒品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空中巡查”无人机、卫星遥感检测毒品原植物种植、毒品检验鉴定、污水中的毒品成分检测、毛发验毒等一项项禁毒科技应用于实战,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更多的禁毒科技和实战利器加入到禁毒行列,服务于中国的禁毒事业。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禁毒斗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了毒品犯罪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的趋势。根据历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2023年,全国共缴获各类毒品643.67吨,破获毒品犯罪案件95.9万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19.459万名。全国公安机关破获毒品犯罪案件已从最高峰时期2015年的16万余起降至2022年的3.5万起。2012年—2022年,全国共查获吸毒人员679万人次,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43.3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217.4万人次。截至2022年年底,现有吸毒人员112.4万名,同比下降24.3%;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379万名,同比上升11.4%;新发现吸毒人员7.1万名,同比下降41.7%。现有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连续10年上升。到2023年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89.6万名,同比下降20.3%。这些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显现。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平均达到96.9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两打两控”“净边”“清源断流”等专项行动,广泛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创新完善吸毒人员服务管理,深入推进制毒物品的清理整顿,加强对新型毒品的列管,统筹推进禁毒重点整治、示范城市创建和农村毒品治理,务实开展国际禁毒合作,禁毒人民战争不断向纵深推进,突出的毒品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过去,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厉行禁毒方针,对毒品犯罪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建立健全禁毒工作体系,深化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全方位构建毒品管控和治理体系,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展望未来,仍需要全社会凝心聚力,坚定无毒信念,提升治理效能,在禁绝毒品、根除毒祸的历史大潮中砥砺前行,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禁毒力量。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史》一书,及历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
作者:胡金野 齐 磊
来源:中国禁毒报2024年10月11日
责编:吴清辉